贯彻落实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部署要求,推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四川成都大邑举办2025年水稻单产提升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水稻产效提升、机插水稻智能化育秧、大面积单产提升等关键技术,并在大邑县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示范现场、稻麦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和智慧农业数字中心开展现场教学。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田有国布置推进单产提升技术支撑和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农技行相关工作。
培训指出,稻米是我国第一大口粮,是60%左右中国人的主食品种。我国水稻种植制度多样,不同区域间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在区域生产、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集成等方面仍存在提升潜力。2025年农业农村部在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等作物的基础上,新增100个水稻整建制推进县,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实践。
培训强调,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限制因素,因地制宜细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形成本地化特色推广机制,促进不同区域水稻单产全面提升。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强化联合协作,围绕水稻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实行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联合协作,加强科研与推广的紧密衔接,促进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二是因地制宜集成技术。要集中力量攻克影响水稻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可在更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成熟技术模式,加快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三是加强一线指导服务。要充分利用好农技系统扎根田间地头、服务生产一线的优势,围绕主体带动、技术进村、指导到户的工作主线,全程联系一批水稻种植主体,紧盯关键农时、关键技术、关键要素,着力抓好播种育秧、栽插抛秧、水肥管理、病虫防控、防灾减灾等重点环节,为水稻季季丰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培育新型服务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指导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参与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更新掌握水稻高产稳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技术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力争率先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来自全国24个水稻生产省农技推广部门及水稻主产县代表共70余人参加培训。